时间:2023-02-10 13:56:42 | 浏览:41
来源:昆明日报-掌上春城
掌上春城讯因弥勒寺公园提升改造,在那里开展了两年多的相亲会于去年12月底搬至环西桥的秋园内。每到周末,秋园的相亲角总是人来人往,绝大多数都是来为子女找对象的父母,年轻人却很少见到。
地上放满了相亲者的简历
相亲者基本都是70、80后
很多人有房有车,工作不错
9月18日下午2点半,秋园内人声鼎沸,人们来来往往,就像赶集一样。
现场的展板上,贴着各种纸质简历,上面写着相亲者的信息,他们中基本都是70、80后,很多人有房有车,工作看起来也都不错。不少中年男女站在展板面前,看着展板上的简历,有的人还会把资料贴在白色塑料蒲扇上,看到适合的人就把扇子打开给对方看并互相攀谈。除了少数人在给自己找老伴,其他人基本都是为子女的婚事而来。
中午12点多,73岁的王女士和老伴来到这里帮儿子找对象。据王女士介绍,儿子今年40多岁,4年前离异无小孩,现在市公安局工作。儿子的条件不差,但连续几年,王女士都没能在相亲角帮儿子找到合适的对象。
“我们来这里就是找一个信息,如果觉得还不错,就会把信息带回去给孩子看。如果孩子喜欢,就交换一下双方的信息。我们只是希望对方身体健康、工作合适就可以了。”王女士说。
相亲者向相亲会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
秋园内,还有10多个相亲帐篷,帐篷四周也都挂满了相亲者的信息。一个帐篷内的工作人员李女士介绍,她在相亲会工作4年多,已记不清楚服务过多少人。“上至88岁,下到18岁,各个年龄段、各种工作的人都来这里找过对象。”
除了相亲角,大观河沿岸还有一条几十米长的相亲路段,很多父母坐在凳子上,将纸质简历放在自己面前等待别人来看。每到周末,65岁的张先生都会拿着女儿的简历来这里,很多时候,他一坐就是一整天。“我们这些老人,原本都已为子女忙碌大半辈子了,想着退休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,没想到还要为他们操心婚事。女儿今年都已36岁了,说不着急结婚,要慢慢找,我跟她妈心都操碎了。”
相亲角地址数次更换
人流量依然不少
相亲角原本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,最早是在翠湖,后因人数越来越多,严重影响公园的卫生状况,加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,2018年便由五华区政府和云南相亲会进行管理,并将地点换到了西华园。在那里开展了2年4个月后,又搬到了弥勒寺,去年12月底又搬至秋园。
尽管地点换来换去,但从未影响来此相亲的人们。疫情期间,秋园人数上限为200人,周末举办相亲会活动时,人数都会达到上限。云南相亲会相关负责人白先生介绍:“有需求就有市场,这么多年来,我们从来不搞营销活动,但是也从来不缺人参与。换了地点后,只要新闻媒体一宣传或大家互相交流一下,人流量就会多起来。”
周末的秋园聚集了许多为子女相亲的老人
白先生称,来相亲角的人,80%以上都是父母,本人只有相亲会约见后才会出现。为了实现人流错峰,并更好地服务会员,云南相亲会每周六、周日10:00至18:00会定期举办大型相亲会,周一到周四则是18岁以上各年龄层次的会员人群单独见面。
对于相亲会的举办,现场不少父母也提出了意见。68岁的顾女士说:“我们觉得这些活动还是应交给政府部门组织,而且要转变父母为子女找对象的现状,组织一些年轻人相互交流的,让他们自己去找合适的人。”
现场挂着各种相亲者的纸质简历
★记者手记
到相亲角采访被围害羞又尴尬
因为现场都是父母帮儿女找对象,几乎都没有年轻人,所以我们两个女孩刚进入相亲角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。不时会有叔叔阿姨搭话,问我们是不是来找对象的,年纪多大了,在哪儿工作。有个阿姨还直接介绍起自己的儿子,“他长得帅,工作也好,有车有房,要不要考虑一下?”不一会儿,我们就被人群团团围住。
面对众多叔叔阿姨的“围攻”,我俩既害羞又尴尬,忙说现在年纪还小,暂时还不考虑结婚。“差不多了,应该找了,我女儿就是跟你们一样大时不找,到了现在太难找了。”一位阿姨苦口婆心地劝说着。直到我说已有对象了,他们才转换了目标。
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:李紫娅 实习记者:沈远婷
责编:张曦
编审:吴晨萍
终审:钱红兵
本文来自【昆明日报-掌上春城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