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2-10 14:13:51 | 浏览:256
最近,一则名为《中国式相亲:我儿子才33岁,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》的新闻在网上引起关注,特别是在传播中,网友对一些细节如“属羊的绝对不行”等议论很多,个别网友直接开骂。
在列举北京公园一个小小相亲角种种“严苛”的条件后,再冠以“中国式相亲”之名,新闻本身足够吸引眼球。但我们冷静地想想就发现,这里绝非是相亲交易化的代表,这里的大爷大妈,更像是在做游戏。
所谓相亲交易化,是近年来社会热议的问题。指的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进行的接触,并以物质、地位等现实条件作为是否继续交往或结婚的重要标准。这种相亲被称为“中国式相亲”,带有矮化、鄙视的意味,而对此的讨论,往往也容易走偏。
比如有的人说,这种相亲的背后,是情感快餐化与阶层化。其实,对于以物质、地位为衡量标准的相亲,从感情角度解读很容易造成思维混乱。因为这种相亲的规则,被参与其中的人认可,他们的规则,所作出的决定,很大程度与感情无关。所以更像交易,但这种“交易”如果参与双方都认可,即便外人看不惯,那也管不着。
之所以说北京公园相亲角,算不上相亲交易化的一个表现,是因为我们都知道,交易最终会形成一种交换。在这种过程中,有盘算、有妥协,目的是为了把东西换出去。
但在上述新闻中,京籍、京户这种我们平时很少会注意到的区别,都成为了选择的刚性门槛,更别说“属羊绝对不行”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标准了。相亲角这些严苛、奇怪的标准,并不像是在真正的相亲。
这些大爷大妈,似乎也不太想达成“交易”。更像是几年前在网络上流行的“拿曲别针换房子”的炒作,将一根小小的曲别针,通过数次交换,最终换到了一栋房子。
遗憾的是,上述稿件虽然列举了相亲角这种种条件来吸引眼球,但并未说出相亲角的成功率有多高。此前有一篇报道,说的也是北京相亲角的各种“奇葩”条件,但记者采访到了一位在那“驻守”三年的人。这名采访对象称,从未听说过有在这里配对成功的例子。而公园负责人也透露,几乎没有通过相亲角相亲成功的。
相亲角鲜有成交,所以这算不上一个市场,因为在这个“市场”里,大家都各吆喝各的。其逻辑,类似于有人想用一个黄豆,换一个必须是标准圆形的土豆一样。
更重要的是,抛开儿女来相亲角的这些老人,即便黄豆大爷找到了标准圆土豆大妈,他们的子女,也不一定会认同长辈的“交易”。实际上,在此前的报道中,公园负责人就曾说过,有不少老人来相亲角,纯粹是来给自己找老伴儿的。也有的老人承认,他们是来这里聊天的。又或者,这些老人只是来为儿女“出份力”的。
这些信息,在本文开头听说的稿件中均无涉及,但我们通过各种报道的对比,以及理性分析,也能知道,在北京公园相亲角,未婚儿女,更像是老人去相亲角的一个通行证。大家在这里彼此攀比、漫天要价,体验着奇货可居的快感和社交的乐趣,这更像是老人们之间的一场游戏罢了。
当然,这种游戏,是向那些真正意义上的“中国式相亲”学的。不过,北京公园的相亲角,绝不会是“中国式相亲”的正式场所。
我们不得不说,媒体的报道,应当更加全面一点、深入一点。而网友们,也可以冷静下来了,大爷大妈们可能只是想找点乐子,我们看看就好,别那么认真。(评论员罗克)